历史沿革


1959年,在中央文化部郑振铎部长和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的倡导下,成立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泉州海交馆)。它标志着我国的航海交通历史开始进入博物馆这个神圣的殿堂。它以光辉灿烂的中华海洋文明,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征服海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近50年来,泉州海交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今天中国海交史的展示中心和研究基地,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一、初创时期(1959-1971)


1959年7月15日泉州海交馆成立伊始,暂借小开元寺与市文管会合署办公,并以大雄宝殿为展览场所,后移至小开元寺两廊,作为临时馆舍。全馆仅有两名编制,只是个“挂牌博物馆”。


这一时期的泉州海交馆条件十分简陋,甚至没有自己的固定陈列馆舍。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如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收集伊斯兰教石刻,编印海交史资料汇编,以及举办临时性的展览等。这些工作为泉州海交馆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视察海交馆,并题写馆名,他对泉州海交馆的重要性和宗教石刻的价值做出了高度评价。


二、第一个发展时期(1972-1985)


“文化大革命”初期,泉州海交馆曾被迫停止办公。1972年恢复正常工作以后,便积极开展海交史迹的调查和文物征集。翌年,考古人员在后渚港发现一艘南宋沉船,并于1974年夏天正式发掘。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终于迎来了泉州海交馆令人振奋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发现与发掘为泉州海交馆的发展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为了保护与陈列新出土的宋代海船,上级批准建设一座古船陈列馆。1979年10月1日,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结束了泉州海交馆自建馆以来无固定陈列的历史。正是籍着这艘宋代古船的出土,泉州海交馆的学术研究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79年春,泉州海交馆主办了建馆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泉州湾宋代海船科学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发起成立了“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1978年底创刊的《海交史研究》从第二期起改为研究会的会刊,同时也是泉州海交馆的馆刊。至此,泉州海交馆正式形成了“一馆、一会、一刊”的办馆模式。


三、第二个发展时期(1986-2006)


1986年下半年,泉州海交馆开始了新的飞跃。在馆长的带领下,全馆人员同心协力,在几经挫折中为建设一个新的泉州海交馆而努力拼搏。我们不仅成功地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点,而且,在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90年1月至1991年2月,完成了新海交馆一期工程的建设,从而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泉州海交馆新一轮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86年夏,泉州海交馆就开始规划建设新馆。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东风,泉州海交馆新馆于1991年2月15日落成。2003年,“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落成。目前,拥有9000平方米陈列面积的泉州海交馆已彻底摆脱了几十年中文物无处栖身的尴尬局面。在这一时期,泉州海交馆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不少成绩。考古发掘与文物征集方面:通过水下考古、窑址发掘、抢救民俗文物、侨乡普查、抢救伊斯兰墓石群等方式,获得了一大批珍贵文物与资料;陈列展览方面:固定陈列不断完善,临时展览也已成为经常性的工作,且在世界上数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富有影响力的展览;学术研究方面:学术交流活动频繁,除组织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外,许多国际知名的学者也经常来我馆进行访问和讲学;教育活动方面:“海交馆之友”成为我馆最具特色的教育活动,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海交史研究会的新发展。1993年5月,中国海交史研究会和海交馆联合创办了“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心的研究人员复原了上百艘历代各种著名船型,使泉州海交馆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拥有中国船模最多的博物馆。


泉州海交馆迈入新世纪已有十七个年头,在新的世纪,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全新时代露出的曙光。这也是博物馆大发展的时代,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正摆在我们面前。努力将泉州海交馆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海洋文明史相匹配的博物馆,是新世纪海交馆人的选择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官方微信服务号

科普微信订阅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