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日期 :2025-10-20 17:15:00 浏览量 :0
昨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事务处处长穆罕默德·朱玛·穆罕默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郭旃、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前总干事韦伯·恩多罗、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肖莉等国内外嘉宾,围绕“加强世界遗产提名能力建设”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分享经验。
非洲将从泉州获得启发 期待深化中非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事务处处长 穆罕默德·朱玛·穆罕默德

“这是我第一次来泉州,我将去探索它。”穆罕默德·朱玛·穆罕默德说,历史上泉州是一个各方人士汇聚的地方,这里成为一个交汇点,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化,都在这里碰撞融合,相信非洲能从泉州的历史和城市发展中获得启发。
研讨会上,他围绕非洲世界遗产申报的现状、挑战与未来战略发表主旨演讲。据介绍,目前非洲拥有112处世界遗产,但数量仅占全球总数约9%,部分国家因治理能力不足、技术短缺,申报成功率偏低。同时,非洲申遗面临各国政府与机构协调薄弱、资源技术不足、学术研究与数据支撑欠缺,申报材料质量参差、社区参与不足、传统守护者及青年未充分融入等问题。
他提出,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从三方面发力:强化国家治理能力,如助力尼日利亚破解跨部门协作难题;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专家资源,构建协同网络;落实《内罗毕文件》推动社区深度参与,将原住民、青年及民间团体纳入遗产识别与管理全流程。“期待深化中非在能力建设、技术交流等领域合作。”
文化遗产是实物书写的历史 文物原状界定有讲究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 郭旃

郭旃围绕世界遗产真实性的核心内涵、国际共识、区域实践及中国界定标准展开深度解读,为全球遗产保护提供实践参考。他指出,世界遗产的核心在于其突出普遍价值,此价值由判断标准、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三大基础支撑。其中判断标准为有全球共识的10个抽象意义,非商业价值;而真实性是“意义可信的体现”;保护管理则是遗产可持续传承的保障。
在真实性内涵上,他强调文化遗产是“实物书写的历史”,其保护必须以“真实原物”为核心,维修需遵循最小干预、可识别、可逆等原则,并兼顾历史环境保护。他提及,《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及《世界遗产地管理指南》构成国际共识基础,尤其是指南中“设计、材料、工艺、关联环境”四大真实性要素,为全球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参照。
针对文化多样性,郭旃特别提到内罗毕会议提出的非洲真实性原则,认为应将真实性视为“动态、多元且关联文化背景”的概念,结合非洲遗产的精神价值、口述传统与社会演变,允许遗产随社区延续性发展。他以日本传统茅草顶民居每20年按古法换顶、阿曼巴赫拉要塞用传统技术重建保存真实性为例,说明动态传承的可行性。
谈及中国文物“原状”界定,郭旃明确,一般以文物被认定为保护对象时的现状为准,若后续有维修变动,则以最近一次维修后形成的状态为准则。他引用巴黎圣母院火灾后以19世纪修复成果为基准、乌干达古文物按1930年代维修后状态进行修复的案例,印证这一原则的合理性。
保护世界遗产 社区参与是关键
●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前总干事 韦伯·恩多罗

研讨会上,韦伯·恩多罗以“非洲建筑中的水利遗产”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他特地赞扬中国对非洲遗产保护事业的长期支持,并深入探讨了非洲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合作路径。
非洲由54个国家组成,遗产保护工作更具复杂性。他认为,非洲遗产保护面临诸多难题,比如缺乏统一遗产定义,当地社区常被排除在保护之外,政府腐败阻碍贫困消除与保护工作推进,遗产易因“新遗迹发现”引发破坏,专家资源利用不足。
韦伯·恩多罗特别肯定中国遗产保护经验,认为中国政府、社区、大学多方参与,政府投入资金保障,注重遗产与环境结合的模式值得借鉴。针对非洲现状,他提出三项核心建议:让当地社区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国际遗址保护委员会已覆盖53个非洲国家,可在其推动帮助下,让更多社区参与;建立科学的遗产管理体系,推动专业人士深入参与保护工作;创新合作模式,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
泉州让世界遗产从“保护对象”变成“市民生活伙伴”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肖莉

肖莉表示,近年来中国践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推动本国遗产保护提质增效的同时,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泉州为例,当地将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通过“遗产进课堂”“宋元文化节”等活动,让世界遗产从“专业保护对象”变成“市民生活伙伴”,形成“活态保护”的实践经验,为全国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泉州样本”,更契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倡导的“可持续保护”理念,值得广泛推广。
同时,中国主动参与全球遗产治理,特别是在支持发展中国家遗产能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泉州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的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信托基金项目协议,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为中非遗产合作搭建了坚实平台。
非洲大陆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丰富,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鲜活见证。当前,部分非洲国家在遗产提名申报、专业人才培养、保护技术应用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中国愿在遗产普查、修复技术、数字化保护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分享经验,为非洲遗产保护提供专业指导、技术培训和人才支持。
圆桌讨论嘉宾发言摘录

圆桌讨论
学习中国遗产保护经验 推进非洲遗产传承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顾问 苏艾伊布·瓦里苏

今天这个会议在中国泉州召开,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非洲大陆面积是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倍。在地标性建筑质量这方面,中国是走在前头的,但是数量上非洲更有优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制度放到非洲来执行的话,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解决。
我们有不同的法律体系,教育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协调过程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同时,非洲还有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资源缺乏。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如何从中国实践经验中吸收最适合非洲的方法,从而推进非洲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
遗产申报与文化保护 希望与中国有更多交流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遗产高级专家 霍西娅·万德里·姆万吉

《内罗毕成果文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可以让非洲更好地进一步向前迈进,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文化遗产。对于不同的非洲国家而言,能够进行申报的遗址所对应的遗产是不同的。《内罗毕成果文件》给我们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们更好地以真实性角度进一步探索对应遗产的价值观。
文化遗产申报面临很多挑战,需要转变传统思维方式,跳出框架去思考,寻求适合的合作伙伴关系。比如,可以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让他们挖掘更多的遗迹信息和价值。再比如,与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因为这些机构通常拥有专业人才,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颇具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目前,在遗产申报与保护方面,短时间内我们很难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我觉得这方面可以向中国学习,希望能和中国交流更多经验与方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国经验是好示范
●科摩罗国家文献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托伊维卢·姆泽·哈马迪

刚提到资源资金问题,这确实对我们来说是主要挑战。因此,合作就显得特别有必要。我们要加强与不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使这些文件成果能够落实,特别是与中国展开合作,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示范。这种合作可以帮助我们国家在多个方面得到提升,比如说技术方面的提升。
当然,非洲各个国家也有自己的经验,不同地区的专家可以分享经验。中国在文化遗产方面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启发性。
建议开展专项文化合作 协助非洲掌握“捕鱼”本领
●清华大学副教授 吕宁

清华遗产中心多年来从事中国遗产的申报工作,像鼓浪屿、景德镇等,我们有一些操作层面的建议。比如,如何落实《内罗毕成果文件》精神,我们在世界遗产申报流程上,是不是可以推动操作指南的修订。又比如在现有的预备名录和文本的框架之上是否可以增加像“社区关联性”或“活态价值”等章节。对于非洲很多活态遗产来说,它的很多文化传统可以放在独立的章节阐述。
作为高校工作者,我觉得很有必要建立在研究机制或者体制上的合作关系。目前中国科技部设“一带一路”重点实验室,涉及农业、工业各个方面,文化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未来我们可以开展一些专项文化合作,比如中国课题的共同研发、非洲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我觉得,从高校角度来说,全力协助非洲掌握“捕鱼”本领,开展人才培养计划,比直接赋予一些资源更有意义。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编辑:吴莹
二审:吴燕玲
三审:陈颖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