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移民与贸易”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2016-12-23)

来源: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日期 :2018-01-18 15:55:57    浏览量 :254


23日至24日,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泉州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移民与贸易”学术研讨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召开。来自中科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18位专家学者将在泉州开展学术研讨,另有50余名本地学者和文史研究人员列席会议。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向与会者介绍了由泉州牵头的“海丝”申遗工作情况,海交馆冠名“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最新进展,以及泉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有关建设工作情况。他指出,国际化视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是今天“一带一路”学术研究的重要举措。今后,泉州将营造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让泉州的“海丝”学术专家走出国门,成为国际“海丝”文化交流的先行区。

众所周知,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它向东连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向西远达印度洋地区,甚至地中海地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僧侣、旅行者梯山航海,云集于此,使泉州成为国际商贸都会。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印度教在此汇聚,使泉州成为多种文化交融的世界文化名城。

“对于学术界来说,泉州还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位也很重要。”宁波大学龚缨晏教授说,泉州曾经是古代中国最响亮的名片,如今的泉州有中国第一个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1979年4月,中国第一个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会——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也在泉州成立。

他还提及,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条路,海上航行没有痕迹,只能靠文字记载,文字记载在古代并不是很完整。作为“海丝”起点,早在1992年,泉州就开始着手策划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内最早提出“海丝申遗”的城市,是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初推动者。一直以来,泉州为“海丝”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继续引领中国的“海丝申遗”工作。

结合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研讨会将紧扣“移民与贸易”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议题,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基础研究支撑。今明两天,与会专家将在泉州就海上贸易商品、航线、贸易网络,历史上经由海路迁徙海外的移民活动、移民社会以及文化适应等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今天上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杨晓春教授通过比较《新唐书·地理志》中“广州通海夷道”和《中国印度见闻录》所载的“尸罗夫至广州海道”,分析指出公元九世纪前后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海上交通乃是主体航线与支线交汇的记载,改变以往认为两书中记载是抄袭重复的认知。

“我曾经在台湾赤嵌城见到与泉州很相似的红砖建筑,对它感到很惊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后罗攀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她以出砖入石为出发点,研究闽南红砖中的地方社会记忆、空间转型与海外贸易。她说,闽南红砖何时起源,又因何在民居上大量运用依然是谜,但红砖的兴起与大面积的使用过程与泉州城市空间变迁的几个重要时期密切相关。

明朝以后,红砖建筑形式出现了“出砖入石”的显著变化,即闽南红砖与当地的花岗岩混砌。后来,随着与华人华侨的交流增多,他们从东南亚带回来了新的现代城市规划观念,用现代和传统的建筑材料相结合,出现了新的“出砖入石”。因水泥等新建筑材料的流行,红砖在与海外的开放贸易往来、新旧建筑材料的交替中慢慢淡化。“红砖的历史既承载着中央向地方逐渐深化管制的过程,同时这种管制在华人华侨进入、现代城市规划、新的国家建立后慢慢被打破,是一个传统到现代空间的变迁过程。”罗攀说,尽管如此,泉州仍有一些地方继续使用红砖,红砖是泉州人家乡和血缘的象征。

除专业研讨外,24日,专家学者还将前往德化,参观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和德化顺美集团,并将对海丝申遗遗产点梅岭德化窑遗址的外销瓷器窑址展开田野调查。另悉,泉州海丝研究即将出版有关成果,其中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史话》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游(中英文)》,本次研讨会的优秀成果有望在日后作为海丝研究精品结集出版。

官方微信服务号

科普微信订阅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