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交馆参加国内首次“出水与饱水文物保护专题研讨会”(2017-4-18)

来源: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日期 :2018-01-18 16:03:50    浏览量 :330


涉及出水与饱水文物保护的众家单位

2017年4月13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2017年出水与饱水文物保护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研究所等二十余家文博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进行了17个报告的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是国内首次以出水和饱水文物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会,与会学者分别介绍了泉州湾海船、天津张湾沉船、华光礁I号、小白礁I号、蓬莱古船、广州清代木船、菏泽古船、茅山独木舟等出水或饱水木船的保护工作,以及饱水丝绸文物提取与保护、大型棺木保护、激光清洗技术、瓷器腐蚀机理、微生物技术运用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出水文物的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文物保护所张治国副所长首先介绍了水下文物保护所成立一年多以来开展的主要业务工作,包括文物保护基础条件建设、重点遗址的现场保护、出水文物保护修复、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涉及北海、南海基地实验室设计与装备,“丹东一号”(致远舰)、广东上下川岛等重点遗址现场保护,大沽口炮台铁炮保护,微纳米氮气泡脱盐装置设计与制作,“韩国海洋出水文物保护技术手册”的翻译,海洋出水文物现场保护技术研究——以“南海Ⅰ号”为例课题的开展,饱水木材新型脱水定型材料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海交馆在会上分享了对泉州宋船的保护工作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物保护部费利华主任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物保护部费利华主任在《泉州湾宋代海船的保护与现状》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泉州湾海船自1974年发掘出土以来的保护经历,分析了木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开展了保护实验研究,制订了以创造适宜保存环境、局部加固修复、船体稳定性监测等为主的保护思路。

此次专题研讨会的特邀嘉宾李国清研究员和马清林研究员分别发表讲话,认为此次研讨会第一次非常全面和及时的总结了近年来出水与饱水木船的保护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研讨会能持续召开。

大型出水文物—泉州宋船

各专家学者报告一览表:

登州博物馆 袁晓春馆长 《蓬莱古船与中国古船保护技术述论》

浙江省博物馆技术保护部 郑幼明主任 《临平茅山遗址独木舟保护研究》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陈家昌副院长 《脆弱饱水彩漆竹席的现场提取与实验室处置技术应用》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总工办 吴双成主任 《古河船保护与修复——以菏泽古船为例》

广州市翰瑞文物保护设计研究中心技术部 范敏主任 《广州北京路出土清代木船保护》

中国丝绸博物馆 周旸研究员 《饱水丝绸文物的提取与保护:以宋代纺织考古为主》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方北松主任 《天津张湾古船的保护修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田兴玲副研究员 《“丹东Ⅰ号”出水文物保护之2014出水铜器的病害分析和凝结物的去除方法研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物保护部 费利华主任 《泉州湾宋代海船的保护与现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陈岳博士 《“华光礁I号”沉船出水文物保护进展》

广东省博物馆 张欢主任 《激光清洗技术在出水陶瓷类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杨弢副研究员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保护回顾与展望》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保护中心 金涛主任 《宁波“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保护修复项目》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刘婕 《浙江潮塘江慈溪元代沉船船体保存状况及病害调查》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系 潘皎副教授 《饱水木质文物保护中的微生物问题》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马清林副院长 《宋代重庆涂山窑黑釉瓷碗釉面蚀变层组成及其形成机理》

参考资料:

2017年出水与饱水文物保护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公号:国家水下文化遗产)

官方微信服务号

科普微信订阅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