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房里的文物︱馆藏泉州南宋石塔出土文物

来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日期 :2021-05-06 16:17:44    浏览量 :416


1982年的第九号强台风袭击泉州时,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月台东南侧的一棵榕树被刮断,击倒了一座南宋绍兴年间建造的方形石塔。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进行清理和修复。

 

1.jpg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石塔(已修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清理倒塌的石塔构件时,于塔下的束腰基座部位发现了银制鎏金的佛雕像、铜镜、铜钱,并在高台基座内正中及周围的填土中发现了南唐保大四年(946)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幢身及其残构件。此外,还在清理的填土中发现了唐、宋时期的青、白瓷片。


发现的部分珍贵文物于1983年、1992年,分2次移交泉州海交馆。现将这些珍贵馆藏文物介绍如下:


1.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鎏金银带塔形罩观音立像

由葫芦顶神帐、佛像和须弥座三部份组成,通高15.5厘米。神帐上尖下圆,顶端突一圆形复钵,上置葫芦刹尖,高12厘米,最下端径长4厘米,重17克。正面刻人字形帐面,背面从右至左,由上下有五十二字分成五行的阴刻楷书:“泉州右南厢宣明坊女弟子  柳三娘与夫主梁安共舍 宝塔一座永充供奉合 家人口等增延福时 绍兴十五年六月日弟子梁安题”。


从人字形的帐面,可看到一尊观音立于三叠莲瓣的莲花座上。莲叶细小而尖,叶无脊。雕像刻工精细。圆形的须弥座高为3.5厘米,上下刻仰覆莲瓣。束腰部份分等距离地刻出六个壸门,无闻柱,两壸门之间刻有花卉图案。须弥座下出六个圭角。上刻圆板形,板上镂有一朵祥云,承托着莲花座上的观音佛像,整个佛像则为神帐罩住,精巧别致,玲珑剔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jpg
3.jpg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鎏金银带塔形罩观音立像

银质鎏金观音雕像神帐上的铭文,为我们提供了建塔的具体时间为“绍兴十五年六月”。出土的铜钱中,时间最晚的是“绍兴通宝”,这与上述铭文提供的时间是一致的,说明了该石塔建造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后。


2.宋鎏金银释迦牟尼坐像

高4厘米,重17克。盘膝跌坐,螺发,高鼻,身着僧服,左手平伸于膝前,右手上举于胸前,五指纤细。雕琢精细,纹理线条清晰流畅,甚为精美。

 

4.jpg
宋鎏金银释迦牟尼坐像

3.宋湖州八菱花形铜镜   

直径13.5厘米,镜呈圆形,边沿饰成八菱花状,镜面微凸,有绿色铜锈,制作较粗。镜背中央有一圆形钮,阳铸一长方形的框,内刻两行十四字阳文楷书:“湖州仪凤桥石家真正一色青铜镜”。

 
5.jpg
宋湖州八菱花形铜镜

4.宋八菱花形铜镜 

直径为14厘米,形状基本相似前一面铜镜,而铭文的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析。表面氧化发黑、锈蚀。

 
6.jpg
宋八菱花形铜镜

5.宋花蝶纹方形铜镜

边长8.5厘米,镜呈方形,镜身较薄,镜面平直。镜背内凹且中央有一钮,镜背对角铸有对称花卉和对称蝴蝶纹饰。

 
7.jpg
宋花蝶纹方形铜镜

6.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四年(946)王继勋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石经幢

南唐保大四年(946)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幢身立于台基内的正中,表面灰白色,横断面呈八角八面,每面宽19厘米,高120厘米,刻满经文,共计七十六行。经文为工整的楷书,刻工精细。经幢幢身结构细密,吸水性较强,质地较脆,系属石灰岩,是特地从太湖采来的湖石,这在经幢经文中叙述建幢的原因和经过时有明确的交代。


8.jpg
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四年(946)王继勋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石经幢

经幢铭文中刻记施舍建经幢人的姓名,其中有许多地方官员,如“州司马专客务兼御史大夫陈光嗣”、“州长史专客务兼御史大夫温仁俨”、“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兼御史大夫陈匡俊”、“榷利院使刘拯”,还有“光禄大夫检校尉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琅玡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王继勋”等。以上官职,多为史书所缺,可为五代史职官志补白,亦是研究泉州五代时社会经济史、海外贸易史的重要实物材料。

    

参考文献:

林宗鸿,《泉州开元寺发现五代石经幢等重要文物》,载《泉州文史》第九期, 1986年,第29-32页


文字:安静
编辑:孙婉琳
二审:胡晓伟
终审:林瀚


官方微信服务号

科普微信订阅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