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铜器上的舟船战争是胜者的留念吗?

来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日期 :2021-03-12 15:29:37    浏览量 :536


埋在地下的中国舟船文明: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 铜鉴


1.jpg
2.jpg
图1 《如果国宝会说话》画面

┃ NO.1 战国船纹水战图案的“家人”们 ┃


文物以稀少而珍贵,但有时候它们却总能找到与自己相貌相同或相似的“亲属”。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两件战国铜鉴(用来盛水照镜的铜制器物),其上有船纹水战图案。1965年,时隔三十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一件战国嵌错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完整有盖,四川博物院藏),其上也有相似的船纹水战图案。同样的铜壶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航海博物馆也有收藏。它们为何有着相似的纹饰,其上的船纹具体长什么样呢?


3.jpg
4.jpg
5.jpg

图2 图3 图4 河南、成都与故宫铜器上的水战纹

几件铜器上的船纹水战图案大概是这样的:


两艘船即将撞在一起,其上的两拨队伍已展开战斗。他们身穿齐膝战袍。左边的队伍似为短发,与吴越部族形象相近;右边的队伍着高发髻双角状帻(zé)巾,与荆楚部族装扮相似。船舱内有两拨划桨队伍,面朝前站立划船。军士们则拿着长长的矛、戈或戟(矛与戈结合后的兵器),矛头都指向敌方。


有的正刺杀敌人,有的在张弓射箭。他们腰间附有短剑,等待着敌人临近时肉搏相见。每艘船尾各有一个击鼓者,正用力敲击以振奋士气。鼓架下方是钲,用来鸣金收兵。船底则是另一个世界游来游去的鱼鳖,它们听不到水上的厮杀声,却看到了水下搏斗的士兵。这些“水鬼”部队是要破坏敌船或突然袭击而被另一方发现了吗?


┃ NO.2 为何相似的图案出现在不同地区事 ┃

6.jpg
图5 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水陆攻战纹铜鉴及纹饰

这些铜器上的船纹水战纹饰大致相似,但又略有不同,应该都源自同一个模本。它们采用嵌错工艺,即在铜器上先刻出凹槽,再将金银丝填入磨平擦亮。此外,几件铜壶上还有宴乐饮酒乐舞、弋射(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习射与采桑纹饰。


7.jpg
图6 成都出土的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及纹饰

8.jpg
图7 故宫的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

学者们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铜器的纹饰基本反映了先秦的礼仪制度,但又不同于商周以来肃穆、冰冷的艺术形式。它们的纹饰已突破旧有的礼仪制度,更加的生活化、娱乐化。旧的社会制度正在解体,一些禁忌被突破了,艺术形式也因此更加发挥个人的价值与创造力。战国战乱兼并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也在交流。或许这就是河南、四川以及其它地方同时发现相似船纹水战图案的原因。


┃ NO.3 铜器上的船到底是什么船? ┃


铜器上的船纹长什么样?船有两层,比较突出的是它已有甲板,甲板上是战斗和指挥人员,下层是不受个界影响的专门的划棹(比较长的桨)人员。说明战国的造船工匠已更了解船的承重与浮力,懂得在舟侧水线以上开挖棹孔。综合几个铜器,有的船底舱又多了一层木板,应该是便于桨手们平稳站立吧?


9.jpg
图8 船纹水战图案介绍

船首翘起,船尾有的向外翘,有的向内回翘,说明他们很注重船的造型,造船工艺高操又美观,首尾是否是水鸟、神兽之类的造型,以壮声威呢?战船纹饰上看不到帆和尾舵。两支船首旗杆上分别悬挂着布帛和羽毛做的长长的旗帜,船尾则都悬挂着羽旗,非常的壮观威武。根据器物上的人物形态,他们分工大概是指挥、战斗和船行动力三方面,这很可能是一场发生在南方的战争。


很多人都把铜器上的船纹与史料记载的吴国大翼战船进行比对,《越绝书》上记载的“大翼”战船据推测长27.6米,宽3.68米,其上有九十人左右,有五十个桨手击棹,首尾驾舟三人,有四人持长钩、矛、斧负责与敌船接舷时的钩推任务。操舟人员远多于战斗人员,不过操舟人员也都腰附短剑,在必要时应该也会参加战斗。而铜器上的水战纹饰中只有几个人员,实际是对真实世界进行了艺术化抽象化的处理,但却浓缩了一些战国的舟船状况。


10.jpg
图9 席龙飞教授复原的战国吴国“大翼”战船

┃ NO.4 楚国的水战 ┃

春秋战国时,吴楚的水军被称为“舟师”。为了对付擅长舟辑控制了长江下游的吴人,楚国不得不加强“舟师”队伍建设。《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吴楚之间的水战便有20余场,水战甚至占到了战争总数的三分之二。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楚国水陆两军皆惨败于吴军,不得不迁都。之后,楚国又与越国、秦国展开水战,舟船因此成为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的技艺。


战争促进了舟船进步,《越绝书》上记载的还有比大翼战舰小而轻快的中翼、小翼,以及高大的楼船等等。而铜器上的水战纹饰是否就发映了这些真实的战争呢,它是否是胜利者在艺术上的一种纪念呢?而相似的纹饰又被匠人流播至全国各地吗?


参考资料:

佚名. 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J]. 文物, 1976(3):40-46.

刘弘, 李克能. 楚国舟师略考[J]. 江汉考古, 1993.

刘弘, 李克能. 水陆攻战纹臆释[J]. 中原文物, 1994(02):97-100.

刘敦愿. 青铜器舟战图像小释[J]. 文物天地 ,1988 (2):15-18 .

杨泓. 水军和战船——中国古代军事装备札记之五[J]. 文物, 1979(03):78-84.

席龙飞. 中国造船通史[M]. 海洋出版社, 2013:49-54.

席龙飞. 中国造船通史[M]. 海洋出版社, 2013:42-43.

林汉铮, 李于昆, 黄迅. 礼藏于器: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研究[J]. 福建文博, 2016, 000(003):55-58.

樊珂. 青铜器"水陆攻战纹"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136-138.

王厚宇, 谷玲. 战国时代的羽旌[J]. 社会科学战线, 1997(05):169-173.

唐复年. 战国宴乐射猎攻战纹壶[J].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3(03):84-86.

杜恒. 试论百花潭嵌错图象铜壶[J]. 文物, 1976(03):47-51.

徐中锋. 战国水陆攻占纹青铜壶艺术价值分析[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9, 011(001):68-72.


作者&编辑:段友鱼
二审:海米


官方微信服务号

科普微信订阅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