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日期 :2020-03-17 15:30:34 浏览量 :607
安溪烧瓷,明清地方志均有记载,明嘉靖三十一年《安溪县志》:“磁器色白而带浊,昔时只做粗青瓷,近而制花又更清,次于饶瓷,出崇善、龙兴、龙涓三里,皆外县人氏业作之云。”。清乾隆二十二年《安溪县志》:“瓷器出龙涓及龙兴、崇善、崇信等里,质粗不及德化。”。可见安溪瓷业早期烧制质粗的青釉碗之类,明代以后生产白瓷青花,质量不及饶瓷;清代瓷器虽较为发达,但不如德化之佳。
——《福建安溪古窑址调查》
全县有青花瓷系的窑口有一百二十五处,以珠塔、福昌、吉山、翰苑、银坑等窑为主,主要分布在县东北部、中部、西南部。
——叶清琳 《安溪文博留墨》
海交馆馆藏安溪青花瓷器,为调查采集或征集购买所得。现挑选列举如下:
1、明安溪窑青花排点纹碗
敞口,斜弧腹,圈足。除足端粘细沙(沙足底)外,通体施釉,釉色灰白。外腹饰青花排点纹,口沿内外及内碗底各饰弦纹。青料晦沉。变形,口沿有窑裂。灰胎,胎质较细,坚硬。
2、明安溪窑青花喜鹊栖枝图碗
直口,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足端露胎。外腹饰青花喜鹊栖枝纹,内腹饰枝叶纹。青料晦沉。灰白胎,胎质细腻坚硬。口沿有多处磕破。
3、明安溪窑青花“玉”字款壶
直口,短颈,鼓腹略扁,卧足。颈至下腹有一圆曲把,把的对称处有一流,流失,已修复。通体施白釉,口沿、足端露胎。外口沿和下腹近底处各饰两弦纹,腹部开窗,填以诗句:月明花下玉人来。足内有“玉”字款。青料晦沉。灰胎,胎质细腻坚硬。
盘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三足。口沿至肩部,附二系,系连接口沿处突起两耳。通体施白釉,平底和足端露胎,口沿刮釉。口沿下、肩上及腹下各饰有弦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菊纹。青料晦沉。灰胎,胎质细腻坚硬。
5、清安溪窑白釉飞蝶缠枝纹青花碗
敞口,斜弧腹,高圈足。通体施白釉,足端露胎。器外壁口沿下及下腹部各饰两道青花弦纹,主题纹饰为飞蝶缠枝纹。灰白胎,胎质细腻坚硬。口微磕。
6、清安溪窑青花连点花瓣纹碟
撇口,浅直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足端露胎。内口沿下饰一弦纹,弦纹下有一圈交叉纹,中间间隔圈点纹,往下再有两道弦纹。内底两弦纹内饰连线圈点花卉纹。外腹饰三花卉纹,外下腹与圈足连接处有弦纹一圈。青料晦沉。口沿有三处冲线。灰白胎,胎质细腻坚硬。
7、清安溪窑青花花卉纹碟
敞口,浅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足内施釉不均,口沿刮釉。内底饰青花圈点花卉纹,青料晦沉。灰胎,胎质细腻坚硬。
8、清安溪窑青花花卉寿字纹酒壶
带盖,盖有钮。直口内敛,平沿,短颈,溜肩,直腹,平底微内凹,底附三小短足。一侧有流,另一侧带把。除平底外,通体施白釉,口沿、颈部及下腹饰青花弦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寿字纹和花草纹,盖上饰有莲瓣纹。灰白胎,胎质细腻坚硬。
9、清安溪窑青花山水纹三足炉
平沿微翘,方唇,短束颈,鼓腹微扁,假圈足底,三短足。器外壁通体施白釉不及底,腹部饰青花人物山水画,里釉不及内底。灰白胎,胎质细腻坚硬。
总体来说,安溪青花瓷器形有碗、盘、壶、炉、碟、杯、瓶等,以碗为主。釉色多为白地青花,装饰主题丰富,有人物、鸟兽、花卉、山水、梵文等。款识多种,器底款有仿记年,如“成化年制”;类似商号,如“协盛”、“沙坑金玉”“泉玉”“永胜”。器心单字款,如“福”“禄”“寿”“春”“夏”“秋”“冬”。盘和碗也常见诗、词和烧制程序款,另外还有吉祥款,如“万古长青”。干支款,如“岁在壬午年”。特别指出的是,许多安溪青花瓷器可见沙足底,这种创烧方法虽省去了垫底饼,入窑前圈足直接蘸细沙叠烧,充分利用了空间,节省燃料,但导致器面和圈足往往留有沙粒,影响美观。
安溪青花瓷明代的造型较朴重,胎多灰白,釉厚而浅灰或乳浊;足径与口径的比例多不够恰当;画风简率奔放,运笔娴熟;青花色调灰淡泛紫,或灰蓝;圈足多矮小斜削而露胎,器心与器底多留旋妞,此风沿袭至清初。进入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就清初的写意纹和清末印青花瓷有的质量较差,生烧不少。康熙晚期至嘉、道年间的瓷器尤佳。其风格大大有别于明代,独具新风,造型轻巧,形制讲究,比例恰当,工艺规整洁净,质地细白,厚薄均匀,釉色润泽,全器满釉,呈色清丽。
安溪瓷业蓬勃发展,有赖于其本身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比如便利的水力、茂盛的林木和大储量的高岭土等等。以此为基础,以泉州港和漳州月港为平台,安溪瓷器远销国外市场,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叶清琳 《安溪文博留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