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起看看博物馆库房里的文物

来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日期 :2020-02-17 08:57:48    浏览量 :339


1 元釉里红缠枝莲胆式瓶

敞口,折沿,微缩颈,微垂腹,高圈足。颈上部是一圈蕉叶纹,颈下部至腹部饰缠枝莲,下腹部饰覆莲纹,纹饰呈淡红色。通体施青白釉至外足墙,釉色灰暗,灰白胎,露火石红,胎质细腻。


1.jpg

2.jpg

2 明“卓吾”狮纽石印


该印寿山石质,色青灰偏白,印上部圆雕一坐式雄狮。狮子下为长方体。印面上阳刻:“卓吾”二字,内残油红泥。印身一面阴刻楷书:“卓吾先生文章,有明一代与遵岩、镜山二公鼎足吾郡,此石同治年间乡人于其故居发土得之,转徙归予,为题二十八字,以志景行”六行共五十一字。卓吾即李贽,为明末著名思想家。

3.jpg

4.jpg

3 宋龙泉窑青釉双耳扁壶


呈扁形敞口,束颈,椭圆鼓腹,圈足。通体施青釉,足端露胎,胎色灰红、结实。釉色青翠纯正。颈部、肩腹部各饰一圈缠枝花卉纹、颈部饰有对称的双贯耳。器形完整,釉面有大片的土垢,早先清理,釉面稍有伤损。

5.jpg

6.jpg


4 清晚期青釉双象鼻耳蒜头瓶


敛口,细长颈,溜肩,鼓腹下收,卧足。通体施青釉,底露胎,釉色青偏褐,釉面开细片,胎灰白,质坚硬。颈肩处饰对称双象鼻。基本完整,足底有磕伤。


7.jpg

8.jpg


5 清白釉双夔龙衔环耳四足熏炉


子母口,直腹,平底,柱状四足。通体施白釉,口沿、足底露胎,胎色灰,釉色晶润,开裂片纹。器盖呈四方形、模制,盖钮兽形,卧于镂空的花叶纹上。腹部饰有对称的象鼻形耳,耳内及下腹粘有一环形耳。炉的四角各做成一个柱状空心足,器底有一长方形印章,印文"大清乾隆年造"。器形完整,釉色纯正。

9.jpg

10.jpg


6 清晚期方形端砚


砚略呈长方体,澄泥质,质细腻、沉重。砚面略呈“凹”字形,四周有凹槽。底部与砚面呈相反状。砚面留有墨汁。砚台四侧面有一条宽黑线。砚带盒,盒楠木质,盒面有凹刻“宋坑玫瑰紫五色澄泥砚,张岳”,并有“净峰草堂”四方印。器物基本完整。


11.jpg

12.jpg


7 明"深沪巡检司印"铜印


由印身和印钮组成。印身大体呈方形,边长5.8cm,厚1.1cm。正面阳刻三行六字篆书“深沪巡检司印”,印面留有红印泥。印背面边缘有三行阴刻小字,磨损严重、字迹不清。印钮呈扁形长柄状,高6.6cm,宽3.4cm,厚2.0cm。该印基本完整,但背面及柄锈蚀严重。


13.jpg

14.jpg


8 清《郭尚先楷书许母林太夫人七秩寿文》册页

呈长方形册子状,用木板做成封面、封底。封面上有白纸书“郭尚先概书许母林太夫人七秩寿文”,正文为六页十二面寿文,寿文均为楷书,用金粉绘出方格,并在方格填写文字,记叙林太夫人的祝贺之词。该册页基本完整,页间边缘偶有破损。


15.jpg

16.jpg


9 宋青白釉执壶


盘口,束颈,丰肩,弧腹,圈足。口沿及外壁施青白釉不及底,胎质灰白。釉面开细片纹,肩、口饰有把,把对称处的肩部饰有流,把流之间饰有双耳。器形基本完整,口沿有一处磕伤,底有磕伤。

17.jpg

18.jpg


10 明中期青花双麒麟纹梅瓶


微盘口,细短颈,丰肩长腹,下腹微束,平底,矮卧足。通体施釉,足端露胎,胎色灰红,质粗糙,釉色发白。器外壁饰有六组青花图案,青花呈色暗淡,似有脱落、磨损之感。颈部、肩部各饰有一组卷云纹。肩、腹间饰有一组如意纹,如意纹下饰有主体纹:两只相随的麒麟纹,麒麟纹之间添有卷云纹组成的图案,麒麟纹下束腹处饰有一组卷云纹。下腹部饰一组卷云纹组成的图案。器形基本完整,足底有微磕伤,颈、肩等处有窑裂,器底等处粘有贝壳残留物。


19.jpg


20.jpg

官方微信服务号

科普微信订阅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