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瓷路话军持

来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日期 :2019-11-08 11:34:56    浏览量 :613


1.jpg


┃ NO.1 海上“陶瓷之路” ┃


瓷器作为与丝绸、茶叶并称的海外大宗贸易品,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同时因其自身属性更易于保存下来,也成为海上贸易航线的重要见证,在世界各地港口的考古发掘中仍能不时发现,故而有学者又将“海上丝绸之路”称为“陶瓷之路”。

2.jpg

三上次男著:《陶瓷之路》书影

在瓷器外销过程中,不仅改变了进口地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出口产地的制作烧造,例如来单订制就极大丰富了瓷器的器型及纹饰,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正如日本著名陶瓷研究专家三上次男先生所说的:“东西方两个世界之间,连结着一根坚强有力的陶瓷纽带,它同时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3.jpg

三上次男等编著的《中国陶瓷》,1974年日本平凡社版
 
┃ NO.2 何谓“军持” ┃

磁灶窑、德化窑、漳州窑等福建窑口中,曾生产一款造型奇特、色彩明艳的储水器,被称为“军持”。


所谓军持,又称净瓶,其特征为有流无把,最早属于佛教用器,传自印度,是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的用具。军持一词为舶来语,又常被翻译为“捃稚迦”“君墀”“君迟”“军迟”等。《大唐西域记》“次南石上则有佛置捃稚迦(即澡瓶也,旧曰军持,讹略也。)”季羡林注:“捃稚迦,梵语“Knudikā”的音译,意译为水瓶、澡瓶、净瓶、澡罐等也,为僧众十八物之一。”


4.jpg

宋磁灶窑绿釉双龙戏珠纹军持

5.jpg

宋磁灶窑贴双龙纹军持
 
┃ NO.3 军持的使用与传播路线 ┃

军持后随佛教的传播,由印度本土来到东南亚诸国,并被信众所接受。自公元8世纪以后,随着阿拉伯商人东来,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东南亚,在经过数个世纪的传播后,伊斯兰教逐渐在东南亚占据主导。就军持而言,其功用主要是饮用与净手,这与伊斯兰教教义也并行不悖,遂为穆斯林所接受,成为穆斯林贮水、随身携带以备旅途中做礼拜时净手用的器物,史载“南洋土人自从信仰回教之后,对于传统习惯应用之军持,需要尤多”。

6.jpg

宋德化窑青白釉菊瓣纹军持


7.jpg

宋德化窑青白釉缠枝纹军持

此后,福建所产军持也就经由东南亚的中转传入阿拉伯地区。在伊斯兰宗教生活中,用水的场合很多,每日五功之前的“小净”及三餐饭后都需要用水,因此军持也成为伊斯兰教徒常用的器物。南宋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籍诗人蒲寿宬写下“明月照我牗,独手携军持”的诗句,反映了军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韩槐凖先生在对东南亚发现的军持进行研究时就认为当地“除了日常拜功当备此类水壶为小净之用外,同时古代到天方朝觐之最大重典时,亦当备此类水壶一个或数个,以为搭船时船主配给淡水之用,及到天方,依例行朝之觐礼,吻天手之玄石谒穆罕默德之陵墓后,至将归时,当以所携带之水壶,汲麦嘉阿必渗渗井之泉,回教徒对于此井之水,极为重视,据称可以驱邪治病,且可辟恶兽,止汹涛,马来人称为圣水,归赠戚友,以备家用。”


8.jpg

明代漳州窑酱地白花军持

9.jpg

明代漳州窑五彩花卉军持

10.jpg

明代漳州窑五彩军持印尼雅加达国立博物馆收藏

历年来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北非等国家中均有磁灶窑、德化窑、漳州窑等窑口产品出土,在器形、纹饰上看也反映出福建瓷器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风格,而军持这种跨越佛教、伊斯兰教两大宗教,同时畅销海外的净水瓶,也成为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典型物证。1976年在德化屈斗宫德化窑遗址的发掘中就出土了209件军持,这也引起考古界的瞩目。

 
┃ NO.4 摩洛哥与军持的因缘 ┃

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出生于摩洛哥,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20岁时前往麦加朝圣并从此游历东西方44个国家,著有《伊本•白图泰游记》,其中述及他到过的中国泉州、杭州等地,并记载了当时中国丝绸外销的情况。

11.jpg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雕像

12.jpg

伊本•白图泰旅行路线示意图

1346年,伊本•白图泰航行到中国,从刺桐港上岸,他在游记中称“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有上百条大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同时提到泉州烧制的瓷器被运往摩洛哥的情形:“中国瓷器只在刺桐和隋尼克城(即广州)制造……瓷器价格在中国,如陶器在我国一样或更为价廉。这种瓷器运销到印度等地区,直至我国马格里布。这是瓷器种类中最美好的。”

13.jpg

《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两国联合于2008年11月1日发行了一套3枚纪念邮票及纪念封,3枚纪念邮票图案分别为摩洛哥古城门和中国长城、两国典型瓷器、两国传统窗棂,所有邮票均印有中摩两国国旗图案以及“50”字样,同时还启用了德化窑军持纪念邮戳。

14.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纪念邮册封面

15.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纪念邮册内页

16.jpg

中国与摩洛哥两国典型瓷器纪念邮票

17.jpg

中国与摩洛哥建交50周年首日封正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丝绸镶瓷邮票小全张,是世界上第一套将丝绸和瓷器两种元素结合起来的外交邮票,并特别选取中国瓷都德化白瓷军持镶嵌在丝绸上,以德化窑军持为主题,背景图还选用摩洛哥王国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到达中国的航线图,浮雕轮船在蔚蓝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讲述了600年前摩洛哥王国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由摩洛哥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枚瓷器邮票,德化瓷再次以“国家名片”的角色,演绎了瓷器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18.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丝绸镶瓷邮票小全张
 
撰稿人:默堂菌 编辑:友鱼菌

参考文献:
1.[日]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译:《陶瓷之路——东西文明接触点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摩洛哥]伊本•白图泰口述,李光斌译:《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海洋出版社,2008年。
3.(宋)蒲寿宬撰:《心泉学诗稿》(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沈阳出版社,1998年。
4.王新天:《中国东南海洋性瓷业发展史》,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著:《中国德化瓷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6.“海丝”研究中心编著:《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八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宁波出版社,2012年。
7.李晓霞:《军持之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8.许婷婷:《11-19世纪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影响》,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官方微信服务号

科普微信订阅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