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日期 :2019-07-22 11:25:38 浏览量 :529
香药,在唐宋时期文献中常指香料和药材的合称。如沉香,其根部或树干入药,功能纳气、温肾,主治气逆喘息、呕吐、呢逆、腹痛等症。安息香含有肉桂酸、苯甲酸及醋类和苏合香素等成分,入药可开窍行血,主治中风昏厥、产后血晕等,也可以用作调制香精的定香剂。龙涎香具有一种特异的药理作用,对神经系统和心脏等疗效非常显著,常用于补药,古代还用于尸体除臭。这些香与药的统一体,我们赋予之“香药”的概念。
“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
展览中的香料样品展示
香药在我国医药领域的应用历史源远流长。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为临床常用药,书中多处香药记载。
全国神农本草经
《全图神农本草经》,中英法文,外文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由法国汉学家安德烈﹒杜博礼和晓雅﹒杜博礼译注,中国画家刘景曾绘以365张精美国画配制而成。
唐代以陆上丝绸之路扩大对外交往,引进不少西域香药,也与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等地展开贸易,随着外来香药不断增加到中医本草药材中,这些舶来药材被古人以“海药”称之。
五代《海药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海药”的本草专著,该书从50余种文献中引述有关资料,记载涉及40余处产地的50多种外来香药,如宋代常用的乳香、龙脑、没药、安息香、青木香、荜拨、肉豆蔻、降真香、瓶香、蜜香等,皆有提及。
宋元时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与唐朝相比,宋朝时的海外贸易最大的变化就在于舶货的主要内容由珍宝向香药的转变,香药成为有宋一朝对外贸易的特色商品。白寿彝先生指出:“宋时,大食商人在中国贩卖之商品,可以分为香药、犀象、珍宝三大类。...唐时大食商人的商品,以珍宝驰名于世。宋时则以犀象、尤其是香药,为人所重。”
赵汝适在《诸蕃志》中“乳香”条下特别强调:凡“番商贸易至,舶司视香之多少为殿最。”宋朝海外香药贸易的鼎盛,以及香药在整个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角度解释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可谓之“乳香之路”。
世界文化遗产:阿曼-乳香之路UNESCO照片 及BBC记录片《乳香之路》片头
罗香林先生在《宋代香药贸易史稿序》说:“夫香药种类至繁,作用至多,可为防腐避垢、去疾治瘟,寓有圣洁之意,非第芬芳馥郁,足为适性怡情而己。在昔化学香品未兴时代,天然香药,实与民生日用,不可分离,而中土所产者少,必常取给于外。”
香药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民生和药用价值也为宋人所知晓。香药“取给于外”有朝贡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两种途径.
迎蕃货场景
队伍中便有不少香料药物
不同于量少价贵的珍异香药,只能满足权贵阶层的需要。相比于唐五代时期,宋代海外贸易香料品进口的激增,香药价格逐步降低。
熙宁五年(1072),于阗进贡乳香“三万一千余斤,为钱四万千余贯,乞减价三千贯卖于官库”,一斤乳香的价格基本就在一贯二百文左右,最末等的乳香每斤才三百文,成为平民型香料。这些价格相对低廉而功效显著的香药,频繁地被运用到中医药领域。此种相生相长的关系,使宋代医者对香药的药理药性和医疗价值有了更多的认知并大量应用。
在香药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宋代中医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首先是芳香药性理论的萌芽,其次为中药剂型和医方的丰富。
┃ 入药及医方的运用 ┃
根据《诸番志》记载,宋朝三百余年时间,输入我国的香料主要品种大约有200余种,占全部舶来商品的半数以上。随着香料的长期运用,人们不断发现它们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多的香料被用于入药治病,大大丰富了中医药的药材来源。
如降真香,在唐代只知用来“辟邪恶气”,宋代则注意到有理气、止血、行淤、定痛等功效。谢采伯《密斋笔记》中说“诸香药,香达气。藿香达表;乳、麝、木香走经络;沉香趋下。皆香气芳烈,使诸药快营卫一切滞气。”
降真香
乳香在宋以前,于外科上使用不多,经过临床实践,医者认识到乳香具有活血、止痛、生肌的功效。宋代医家陈自明在《外科精要》一书中,收医方63个,使用乳香者便有14个。宋时临床实践中,常将乳香与没药并用,这是宋代医者所开创的。
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本草专著,如《开宝本草》《嘉枯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记载了相当数量的新增药物。《开宝本草》新增药物133种,其中进口药物多达30多种,《嘉枯本草》新增药物82种,《证类本草》新增628种,在上述新增八百多种药物中,以进口香药的增加为大宗。
作为两宋官方制药局——“熟药所”“和剂局”制药的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流传程度极广,同时也是香药广泛应用的代表。《局方》各科的医方总数为756,采用香药作汤头的医方数达126,占比超16%,其中诸汤科的比重高达42.3%。
由私人所撰、兼容各科、内容丰富的《博济方》,也是宋代较为重要的医学方书之一。《博济方》各科医方总数为353,香药作汤头的医方为72,占比为20.4%。经统计,两书中以沉香、木香、丁香、白术命名的香药方数量居多,这些多为进口香药。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芳香药理萌芽 ┃
我国古人很早即发现可以用气味芳香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此一传统甚至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山海经》中的“佩戴熏草(零陵香)可以己疬”。宋人则在大量进口香药的使用中,对其药性和疗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逐渐于形成芳香药性理论。
芳香开窍、芳香化湿、芳香解表、芳香理气等成为中医常见术语。开窍、化湿、理气、解表作为香药最主要的功效,其杀菌、醒酒、宁神等作用也屡见记载。
芳香开窍,主要是利用香药辛香走窜的性质,来通关开窍、苏醒神志、疏通经络,还可以消肿去腐。苏合香丸至今仍是开窍药物的典型代表。
冠心苏丸及十香还魂丹
芳香化湿,主要利用香药香燥的特点,燥湿进而脾醒。古代医者常言“五脏惟脾喜香以养”“脾喜温燥”“以芳香脾胃所喜,故能开胃助脾”,均为此理。
芳香理气,主要是利用香药调理之功,消除气滞或气逆,解逆止呕,顺气宽胸,止呃平喘等。对宋人过分利用香药颇有微词的朱丹溪对该作用也十分赞同,“气之瘀滞,久留清道,非借香药不足以行”,理气还需香药也!
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香药贸易,促使宋朝政府积极参与到其中。宋代官方设有专门的香药储藏机构内香药库,相关机构包括太府寺、金部、香药库、内藏库、左藏库、榷货务、杂卖场、编估局、打套局等九个部门之多。宋真宗还专门为此赋诗“每岁沉檀来远裔,累朝珠玉实皇居”。
香药在对外贸易中的极大比重,宋政府对一些重要香药进行禁榷以从中牟利。典型者如乳香,其兼具香用与药用双重价值,后来逐步转化成炖药用品,成为了中医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所有香药贸易中“数量最大者为乳香”,终宋一代,乳香为禁榷之物。
作为从海外归航的泉州湾宋船,出土了包括乳香、降真香、龙涎香、沉香、檀香、胡椒、槟榔等多种香药。香料木占据了出土遗物的绝对多数,未经脱水时重量达4700余公斤。在海交馆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及“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的展览中,实物展出了不少香药展品,可见还可闻,游览观赏中,你可以抓住机会闻一闻,感受一下海上丝绸之路的香药提神之功效。
古船馆
撰文:易声菌 编辑:绿袖菌
参考文献:
罗香林:《宋代香药贸易史稿序》,见《乙堂文存》卷1。
王慧芳:《泉州湾出土宋代海船的进口药物再中国医药史上的价值》,海交史研究,总第4期,1982年。
孟彭兴:《论两宋进口香药对宋人社会生活的影响》,原载《史林》1997年第1期。
刘冬雪:《宋代海外贸易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以香药方的研究为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