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故乡:10-14世纪阿拉伯侨民在中国

来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日期 :2018-02-11 11:45:10    浏览量 :1426


IMG_3529.JP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此文转自公号:向东向西

文章IDeastwest88


由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伯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共同举办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东”的圆桌会议2月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行,由福建省泉州市承办的《远方的故乡:10-14世纪阿拉伯侨民在中国》展览开幕式也同期举行。

 

IMG_3520.JPG

远方的故乡:10-14世纪阿拉伯侨民在中国 展览海报

 

本次活动讨论和展示了历史上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及其他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对跨文化对话交流所作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与人文科学助理总干事纳什夫(Nada AL-NASHIF),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沈阳,中国教科文全委会副主任杜越,教科文组织阿拉伯地区选举组轮值主席、利比亚常驻教科文组织大使Abdulkader EL MALEH以及阿拉伯世界及其它各国驻教科文组织使节,教科文组织社科部门、世界遗产中心等约250人出席展览开幕式。福建省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率领代表团出席了圆桌会议及展览开幕式。


109.jpg

左至右:周真平副市长、沈阳代表、EL MALEH主席、纳什夫助力总干事、杜越副主任在展览开幕式上。

 

据了解,早在公元10-14世纪,中国和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借由海上丝绸之路而展开的海洋贸易发展、文明交融留下的许多重要多元文化遗存,至今仍被泉州人民用心守护着。198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来到泉州时,项目负责人杜杜·迪安博士曾高度赞扬泉州是一座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的城市。

 

103.jpg

 

104.jpg

 

105.jpg

展馆现场


2018年,正值“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项目30周年,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拉伯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共同举办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东”的圆桌会议,讨论历史上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及其他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对跨文化对话交流所作的贡献。

 

作为整个3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承办的“远方的故乡:10-14世纪阿拉伯侨民在中国”展览将通过45幅图片和14件展品(包括阿拉伯和中国古代木帆船船模各1艘,穆斯林石碑复制品3方以及精美拓片9件)展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联系与文明对话。

 

107.jpg

 

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古代中国海商运载陶瓷、丝绸和日用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足迹踏遍海丝沿线国家;穆斯林携带着香料和珠宝航行至中国沿海各港口,尤其喜爱当时中国最大对外贸易港——泉州(古称“刺桐港”)。

 

106.jpg

 

泉州至今保存着10-14世纪中西贸易、移民、交流的丰富文化遗存,他们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海洋交流一个非常重要时期的见证。希望此展览让参观者感受泉州那些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的历史遗存,品味古代泉州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海洋文化和城市精神。

 

 

11.jpg

阿拉伯和中国古代木帆船船模



周真平副市长指出,10-14世纪,中东商人与刺桐海商为代表的中国商人和平交往,留下很多遗存,也使泉州形成了多元文化和平共存、融合发展的传统。今天下午的座谈会回顾了“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30年所取得的成果,而泉州于上世纪90年代三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目的国际学术会议,引领推动了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泉州也得以借此重新审视各种历史遗存的价值与意义,激发泉州人民对文化遗产的爱惜之情和保护传承。今天,《远方的故乡:10-14世纪中东侨民在中国》在这里展出,旨在重温和加深中国与中东地区在历史交往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旨在弘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文明交流与对话精神。

 

110.jpg

周真平副市长致辞


 沈阳代表表示,展览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成果,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传统友谊和文明的高度融合。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和平共处,是历史的见证,影响深远。以古证今,今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延续了中国与世界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理念,这对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当今的挑战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111.jpg

沈阳代表致辞



Abdulkader EL MALEH大使在观看展览后表示,展览很好展现了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传统友谊,也填补了阿拉伯世界在这方面的空白。看到那些先祖们的遗迹很让人振奋,他们其乐融融和谐地生活在中国,享受中国的文明,体现了不同的文明的共存、共生,阿拉伯世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受益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参与,我们希望与和中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112.jpg

Abdulkader EL MALEH主席致辞



纳什夫助力总干事表示,展览体现泉州就像一个“大熔炉”,充分展示了不同文明交融的成果,海上丝绸之路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福祉,体现了古代泉州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海洋文化和城市精神,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文明交流与对话精神完全契合。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都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今天中华文明的崛起也对阿拉伯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倡议的新的“一带一路”正是对历史的延续,必将对世界文明的融合与对话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她感谢中国长期以来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支持和贡献。

113.jpg

 纳什夫助力总干事致辞



杜越副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多元文化遗存,包括伊斯兰建筑、伊斯兰教堂、伊斯兰墓地等,填补历史空白,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史实证明。在新大陆发现之前,中国就已经与阿拉伯世界开展了贸易、文化等的交往,一直延伸到非洲、欧洲等地,多元文明和谐相处。泉州作为历史见证,很好保存了这些遗存,为世界各国研究和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也充分证明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之路、商贸之路、繁荣之路,也是一条探索之路、文明互鉴对话之路。

 

曾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负责人的杜杜·迪安博士已经退休,当天也专门赶到现场,他从1991年首次到泉州后,以后又多次去泉州考察,他看到那些历史的遗存,感到非常欣喜和震撼。他对记者表示:“泉州就是我的故乡!”

 

 

展览时间从2月5日持续到9日,为期5天。


114.jpg

 

115.jpg

展览吸引各国驻教科文组织人员


/欧洲时报记者黄冠杰

/欧洲时报、海交馆

 

 

 

官方微信服务号

科普微信订阅号

新浪微博